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站内 百度 谷歌 搜搜 360搜索
地方分站 银川站 石嘴山站 吴忠站 中卫站 固原站 阿拉善盟 乌海站 巴彦淖尔站 鄂尔多斯站 榆林站 平凉站 庆阳站 延安站

第九届年会各城市文化主题交流材料-青铜峡
2013-05-14 10:24:22   来源:   评论:0 点击:

青铜峡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青铜峡市(2012年9月25日) 近年来,青铜峡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按照优化旅游布局,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精品线路,打造...
青铜峡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青铜峡市
(2012年9月25日)

      近年来,青铜峡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按照“优化旅游布局,整合旅游资源,发展精品线路,打造特色旅游”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法,实施“大旅游、大产业、大开发”战略,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旅游业由初创阶段逐步走上了较快发展的轨道,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旅游品位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开发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提高和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为龙头,集旅游观光、生态保护、佛事活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服务区。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旅游活动丰富多彩。如何加快兼具经济和社会功能,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旅游业发展,推动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
      青铜峡市地处黄河上游中部,市境东西30多公里,南北宽60多公里,总面积2525平方公里,辖8镇2场1个街道办事处,有回、汉、满、蒙等民族共计27万人。旅游区地处宁夏旅游资源黄金地带的中枢地段,北连银川沙湖,南接中卫沙坡头,东及灵武影视城,西抵明长城、广武岩画,据宁夏平原旅游网络枢纽位置。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品位较高的一、二级旅游景点。塞上江南风光、西夏文化、大漠风光和回族穆斯林文化等独特的旅游资源秉赋,集中了宁夏旅游资源的四大优势,组成了在宁夏大有开发前景的旅游区,旅游业开发潜力极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从自然地理基础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兼南北方之长,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层发育较齐全,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和牛首山,地层研究价值较高。全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自高而低呈阶梯状分布,海拔1150-1700米。山区占70%,水区占10%,灌区农田占20%,“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年均温度8.7℃左右,年降雨量181.7毫升,蒸发量2000毫升,无霜期110—20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892.2小时,适游季节为5—10月份。黄河自广武流入青铜峡境内全长58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60.8亿立方米,秦渠、汉渠等九大干渠之首位于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以鸟类为主,主要有候鸟、留鸟和部分旅鸟,每年春夏之交在最大的鸟类栖息地-库区鸟岛达100多种,其它的野生动物有兽类、狗獾、狐狸、獭等。优越而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自然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环境基础。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系统为旅游者提供了游赏、休闲、避暑、娱乐、探险的好去处。
      (二)从文化底蕴和区位优势看:青铜峡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自秦代开始先后修筑了秦渠、汉渠等古渠灌溉系统,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农业区之一——宁夏平原。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青铜峡众多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青铜峡黄河峡谷旅游区以黄河文化为灵魂,这里有与四川都江堰齐名的两千多年历史的秦汉引黄水利灌溉系统,有闻名遐迩的黄河第一坝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有建于西夏时期充满神秘的108塔,有风光独特的十里长峡,有气势恢宏的黄河坛,有生态示范和休闲观光的金沙湾,有库区湿地鸟岛,有历史悠久的牛首山寺庙群。民间流传的许多民歌、民谣、民间音乐、刺绣、剪纸等,盛行舞狮子龙灯、旱船舞、高跷舞、花灯、杂技、皮影戏等一系列古老的文物文化都是劳动人民的结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具有相当高的科学价值和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历史价值。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诱人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历史景观,把人文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宁夏屈指可数的,具有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旅游乐土,是区内外游山玩水的一块风水宝地,有着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从区域位置上看:青铜峡自然风光壮美,区域位置优越,面积达126平方公里。神秘奇特的一百零八塔、风光秀丽的黄河十里长峡,佛教圣地——牛首山寺庙群,雄伟壮观的峡口睡佛山,雄浑古朴的广武岩画,象征民族自尊自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铜峡拦河大坝,景色宜人的库区鸟岛,历史悠久的古渠水系,气势恢弘的明长城,有神水宝泉之称的的庙山湖生态旅游度假村,还有现代农业观光园——金沙湾,依托黄河、牛首山和贺兰山余脉形成沿山旅游经济带。大自然给青铜峡山川造化了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山水相连,风光旖旎,气象万千。且青铜峡旅游区尽在公路沿线,交通便捷,包兰铁路、大沽铁路横穿全境,109国道、石中高速、省道S201和S101等构成网络通道,青铜峡到银川河东机场方便快捷,这为青铜峡发展旅游业奠定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四)从社会经济基础上看:青铜峡市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地处经济核心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也是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以电力、冶金、化工为龙头,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业总产量位居全区前列。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3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青铜峡列西部百强县市29位,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和特质潜力。
    (五)从发展的态势和外部环境看: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越来越广泛的为人们所认识,参与度越来越高,旅游业越来越火爆。加之我国实施的双休日、长假制、带薪休假等给城乡居民家庭旅游提供了充裕的机会,客源不再仅仅限于国外团队和国内零散游客,黄金周期间和带薪休假外出旅游度假的将会越来越多,人气渐旺已成定势,这都为青铜峡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青铜峡市旅游区是1985年随着宁夏旅游业的起步而开发建设的,是全区旅游建制最早、景区规划最早,接待游客较早的县市之一,事实上是全区起步较早的旅游景区。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按说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域,旅游业理应成为青铜峡市的支柱产业。但是,无论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档次看,还是从产业兴市、建设旅游大市的前瞻角度着眼,时至今日,旅游业还没有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87.9万人次,多为区内游客(其中:到牛首山朝山拜佛的香客多达40万人之多),旅游业创造的收入只有2.2亿元,只占三产的7.8%。个中原由,既有投入上的不足,也有体制上的掣肘;既有资源开发缓慢、项目单一的不利因素,又有旅游产品“包装”、推介手段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最近几年,景区外部交通道路已经 基本形成,内部交通体系还未建成,各景段的旅游步行道衔接游线还是空白,景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急需完善;除了金沙湾,一百零八塔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5000万元左右,其他景区、景点建设投入少。旅游产品 “老点变化少、新点开发少、特色产品少”,旅游运行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不健全,每年几十万到青铜峡的旅游消费者真正吃住在青铜峡的很少,更无从谈起娱乐与购物。
      二是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散乱,旅游景区没有得到连片开发小而分散。青铜峡黄河峡谷旅游区由古渠首、拦河大坝、108塔、金沙湾、库区鸟岛、牛首山西寺景段组成,各景段由于游览线路不畅,相对独立,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尚不完善,旅游活动局限在水上观光,不能充分满足游客动态参与体验活动的需求。清古建筑—董府,相承于北京紫禁城之“三宫六院”建筑风格,是宁夏现存的唯一最大的堡寨,区属重点保护文物,但管理上却属吴忠市文物部门管理,鸟岛也归属吴忠市管理,牛首山寺庙群归属宗教部门管理,金沙湾景区归属自治区财政厅管理。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虽然组织制订了青铜峡旅游区规划图,但事权不明,以上几家单位在不同的景点各自为阵,自主开发,低档次、重复建设、认为破坏景区风貌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开发力度不够。许多景区(点)深层文化底蕴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没有突出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特色,人文景观、风俗有机结合不够。民俗旅游缺乏配套设施,旅游商品、娱乐开发落后。旅游购物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娱乐方面产品单一,品味不高,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参观完景点后没有让人品味的地方,影响了旅客的停留时间和回头率,从而影响旅游效益。
      四是旅游产品“包装”、推介手段不足。旅游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衔接不到位,近年来在旅游规划、宣传、包装、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宣传途径较窄,没有自己专门的营销宣传团队,宣传经费每年只有10万元左右,国内游客对青铜峡旅游几乎没有印象,旅游业缺乏人才,从业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对旅游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底蕴知之甚少,接待、服务和软环境建设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旅游中介组织发育不良,竞争机制不完善,全民合力兴旅游的理念和氛围不浓。
三、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尽快把我市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强市,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开发的战略思路,打好旅游资源优势牌,唱响“黄河文化”主旋律,围绕《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修建性规划》将黄河文化、古道文化、祭拜文化、湿地文化、古村落文化、塔文化、灌溉文化有机结合,融入当地民俗风情,使景区文化呈现多样性特点。开发提升河、峡、塔、寺、山、湿地、古道、古镇等优质资源,形成景区亮点。加快入口区、古峡观光区、黄河圣坛体验区、生态农业观光与休闲度假区、湿地观光娱乐区、宗教与民俗文化体验区六大功能区假设步伐。重点建设黄河楼、青铜古镇、北入口区游客服务中心、水工文化博物馆、游艇码头、黄河圣坛、鸟岛入口,湿地野生动物园、108塔区域、金沙滩、水上风景道等项目。把旅游业打造成第三产业的领军产业和龙头产业,打造成兴市富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进入国家AAAAA级景区行列,形成南有沙坡头、中有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北有沙湖的宁夏旅游大格局。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真正把旅游作为大产业来谋划和发展。要紧紧抓住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切实加强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发挥旅游业的综合联动效应,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大产业来谋划和发展,把青铜峡建设成为宁夏旅游经济强市、国内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宁夏南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高起点、大手笔,切实把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作为先导性工程来抓。按照《青铜峡旅游发展规划》和《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详细规划》的总体发展思路,突出旅游生态和旅游文化两个关键环节,切实加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景区规划和规划实施工作。注重资源整合,力求富有创意、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抓好重大旅游项目、重点旅游区和旅游专线规划,体现我市自然景观的独特风貌和旅游景区的独特魅力。
      第三,精心做好旅游品牌,打造宁夏沿黄精品旅游区。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兼顾,精品打造与文化发掘相协调,加快产品体系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旅游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必须在加强和改善旅游发展环境上狠下功夫,加大对以大峡谷为重点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多渠道融资,鼓励引进外资参与我市旅游开发建设。二是提高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采取协作开发、联合促销、举办大型旅游活动等多种有效方式,进一步提高旅游促销策划水平。三是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旅游界的诚信建设,营造诚信氛围、树立诚信形象;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水平。四是提高旅游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加强景区综合治理,及时处理旅游安全突发事件,确保广大游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把旅游健康、安全工作与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结合起来,营造出真正让游客感到安全、舒心、满意的旅游环境。
      第五,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旅游业大发展的新局面。强化责任,加强领导,把旅游发展更好地融入市委政府的工作主旋律,坚持政府主导,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建议成了全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规范的议事协调制度,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担当起领导全市旅游业发展的重任。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部门各司其职,各方联合行动”的要求,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旅游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组织协调与公共服务,主动加强和相关部门的联系与配合。公安、工商、交通、建设、文化、环保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积极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共同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共同强化旅游各环节、各方面的管理,努力在全市形成推动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关热词搜索:第九届 年会 城市

上一篇:第九届年会各城市文化主题交流材料-西吉
下一篇:第九届年会各城市文化主题交流材料-巴彦淖尔

分享到:
收藏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2000816号-1  宁公网安备64010502000007号

技术支持:宁夏汇融鑫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运营:宁夏物流与采购联合会